大学生公益性社会实践参与情况调查
本问卷实行匿名填写,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我们将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填写大约需要5-8分钟。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
1. 您的性别
男
女
2. 您所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及以上
3. 您的学科门类
人文社科类(如文学、历史、法学、经济、管理等)
理工农医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医学等)
. 艺术体育类
4. 您来自
城市
乡镇
农村
5. 您对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是?
非常有必要,是大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
比较有意义,可以锻炼自己
一般,可有可无
不太感兴趣
完全没兴趣
6. 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公益性社会实践信息?(可多选)
学校官网/团委/学生会通知
辅导员/班主任通知
社团、志愿者协会宣传
同学/朋友介绍
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小红书)
其他公益组织宣传
很少关注,不了解
7. 您认为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主要价值在于?(请选择最重要的3项)
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沟通、组织、解决问题等)
增加社会阅历,了解国情民情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为个人简历增添光彩,利于升学/求职
获得学分或学校规定的实践要求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学以致用,检验专业知识
其他(请填写)_________
8. 您在大学期间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总体频率是?
经常参与(每学期5次以上)
偶尔参与(每学期2次或每年3-5次)
仅参与过1-2次
从未参与
9. 您参与过哪些类型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可多选)
社区服务(如敬老爱幼、社区治理)
支教助学
环境保护(如植树、垃圾分类宣传)
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如运动会、博览会)
医疗卫生宣传与服务
文化宣传与传承
乡村振兴相关实践
线上公益(如网络宣传、在线支教)
其他
10. 您参与公益活动的最主要动机是?(单选)
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学校要求,为获得学分或毕业
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对某一领域(如教育、环保)有浓厚兴趣
受同学/朋友影响,从众参与
丰富个人简历,为未来做准备
11. 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多选)
沟通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组织协调与解决问题能力增强
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结识了新朋友,拓展了人脉
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应用与巩固
获得了成就感和精神满足
其他
12. 您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或挑战是什么?(可多选)
课业繁重,时间冲突
活动信息不对称,找不到合适的项目
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和深度
缺乏必要的培训和专业指导
活动经费不足或需要自费,经济压力大
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
与服务对象或团队成员沟通不畅
未遇到明显困难
13. 您认为一次成功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因素是?(单选)
活动内容设计充实,有实际社会价值
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和充分的培训
团队成员配合默契,分工明确
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
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有完善的成果总结和反馈机制
14. 您希望学校或社会在哪些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可多选)
提供更多元、高质量的实践项目信息
设立专项实践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加强前期培训与专业指导
完善安全保障与保险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如学分、证书、表彰)
搭建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平台
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更紧密地结合
其他
15. 您未曾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学业压力大,没有空闲时间
不感兴趣,觉得与个人发展关系不大
缺乏获取相关信息的有效渠道
担心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担心安全问题或缺乏保障
经济原因,部分活动需要自费
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
学校没有硬性要求
其他
16. 在什么条件下,您会考虑参与未来的公益性社会实践?
学校将其作为必修学分
有与我的专业高度相关的项目
活动时间安排灵活,不与课业冲突
提供充足的培训和指导,让我有信心参与
有适当的补贴或奖励
有朋友或同学一同参与
仍然不打算参与
17. 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您有什么具体的意见或建议?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