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竞赛
1.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内陆边界最长的省级行政区划。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5.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6.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问题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毒流。
7.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8.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9.各民族的差异性将长期存在,尊重、包容差异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同时也要认识到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前提和根本,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
10.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1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12.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13.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基本法律。
14.民族区域自治要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切实做到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15.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1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18.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19.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21.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22.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
23.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24.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
25.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6.1947年建立了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内蒙古自治区。
27.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8.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9.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30.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民族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努力开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31.我国年满20周岁不能再更改民族成分。
3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1984年10月1日。
35.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36.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于1988年召开。
37.人民币上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38.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9.文化认同是最深沉、最持久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40.最早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理念的人物是马克思。
4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党的十九大写入党章。
42.蒙古族被称为“马背民族。
4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显示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地域性特征。
44.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第五次民族工作会议。
45.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在全国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是回族。
46.我国10个少数民族有清真饮食传统习惯。
47.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重点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48.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
49.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50.“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费孝通提出的。
5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称民族委员会。
52.《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母的民族成份确认、登记。
5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
54.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5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起来有“十二个必须”。
56.《阿诗玛》是彝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
57.人民币上有4种少数民族文字。
5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6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哪三级?
答: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6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决反对的“两种民族主义”是什么?
答: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62.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四个家园”指的是?
答: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
6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是什么?
答:既包括少数民族,也包括汉族;既包括民族地区,也包括非民族地区;既包括民族工作部门,也包括其他工作部门。
64.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必须切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基础、原则和基本功能,也是国家利益和各民族共同的利益、根本利益。
65.民族团结中的四个“人人”指的是什么?
答: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6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67.我们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什么?
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8.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必须切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基础、原则和基本功能,也是国家利益和各民族共同的利益、根本利益。
69.民族团结进步的四项教育是什么?
答: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民族知识的教育。
70.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保障措施是什么?
答: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分工配合;强化政策保障。
7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特点是什么?
答: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时代性、形式的多样性、永恒的创新性、切实的针对性。
72.国家民委提出的“三项计划”是指什么?
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73.做好民族工作“三个事关”的内容是什么?
答: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4.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风俗习惯包括什么?
答:包括居住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礼仪习俗。
75.人民的依靠和民族的坐标分别是指?
答: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76.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写照和民族工作推进的鲜明特征主要是?
答: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77.维护民族团结“两多两坚决”的内容是什么?
答: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多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决不做。
78.什么是民族?
答: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79.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答: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
80.什么是民族团结?
答: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81.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82.“五个共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83.如何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答: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84.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
答: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85.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86.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中华民族各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87.四个意识具体有那些?
答: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88.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把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
答:要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
89.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要求是什么?
答:推动各级示范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
90.按照《中共延边州委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的决定》,坚持“四个第一”具体指哪些?
答:“第一政治议题”;“第一政治课程”;“第一政治责任”;“第一政治标准”
91.按照《中共延边州委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的决定》,实施“五个一批”行动具体是哪些?
答:凸显一批中华文化符号;丰富一批节日文化内涵;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发掘一批文物古迹价值;打造一批非遗传承基地。
92.打造延边州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主线标准;坚持增进共同性;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底线思维。
93.打造延边州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的五项工程是什么?
答:铸魂赋能工程;文化浸润工程;兴边富民工程;互嵌交融工程;稳边固边工程。
94.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具体指什么?
答: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9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哪“四种关系”?
答: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96.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五大重点任务”有哪些?
答:一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二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是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97.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四个并重”指的是什么?
答:推动创建工作从以民族地区为主,转向民族地区与散居地区并重、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并重、农村与城市并重、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各行各业并重。
98.各民族怎样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答: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99.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是什么?
答: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100.如何落实民族团结教育?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101.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是指什么?
答: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102.如何落实民族团结教育?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103.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104.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指的是什么?
答:一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二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是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10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遵循社会团结规律,坚持正面引导;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106.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要求是什么?
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10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其精神实质集中体现为“十二个必须”。请回答这“十二个必须”具体指哪些内容?
答:12个必须: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10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
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109.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答:一是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二是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三是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四是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五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12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五大特征是什么?
答: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
121.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五大任务是什么?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二是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三是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四是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五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122.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内容?
答: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