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调查问卷
尊敬的受访者:您好!为了解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探索更有效的融合路径,特开展本次调查。您的真实回答对本研究至关重要,问卷实行匿名填写,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约需占用您5-8分钟。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
1. 您是否参加过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活动?
是
否
2. 您的身份是?
职业本科院校学生
高校教师
企业导师
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其他
3. 若您是学生,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4. 若您是教师,教龄?
3年及以下
4-10年
11-20年
20年以上
5. 若您是教师,您所在的院系/部门?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部)
专业课院系
学生工作部
其他:
6. 若您是教师,您的职称是?
助教
讲师
副教授
教授
7. 若您是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您与职业本科院校的合作领域是?
人才培养合作
实习实训合作
课程开发合作
未合作但关注职业本科教育
其他
8. 您认为职业本科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是否有必要?
非常有必要
有必要
无所谓
没必要
非常没必要
9. 您认为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意义是?
破解思政课“空泛化”,增强实践性
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
弘扬劳动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深化职业伦理教育
服务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加快推进高校“五育融合”体系建设
有利于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思路,为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
10. 您认为当前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中是否缺乏劳动教育相关内容?
严重缺乏
有一定缺乏
基本充足
非常充足
11. 若不融入思政课,劳动教育可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
价值导向模糊
学生轻视劳动
企业不认可成果
难以持续开展
其他
12. 您认为当前独立开展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分离)的主要不足是?
缺乏价值观引领,易沦为简单体力劳动
与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关联度不高
教学资源和师资难以保障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不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理论研究
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耕读教育思想传承研究
其他
13. 您认为以下哪些劳动教育内容适合融入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解读
中外劳动史与劳动制度的演变
职业岗位中的劳动规范与职业道德
校内外劳动实践(如志愿服务、校园劳动)案例
行业劳模、技术能手的成长经历
劳动法律法规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心理健康
职业本科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劳动价值
劳动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关系
共同富裕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
其他
14. 您认为以下哪些可以作为劳动实践载体?
专业实习实训、技能竞赛
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创新创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
校园日常生活劳动、管理服务
网络调查、微视频、微电影、微课等网络实践成果活动比赛
其他
15. 您认为企业最看重学生何种劳动素养?
吃苦耐劳
规范操作
创新解决
团队协作
责任意识
16. 您认为企业最能提供给教学的核心资源是?
真实生产案例与技术标准
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企业导师
实践场地与设备
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评价与反馈
其他
17. 您认为最有效的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或形式是?
邀请劳模、工匠、优秀校友进课堂
虚拟仿真、VR/AR等技术模拟劳动场景
案例教学(分析劳动纠纷、工程伦理等)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在社区服务中学习
结合思政课课程内容设计以劳动价值观为导向的精神文化专题教学活动
结合思政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创造更多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深入学习体验的教学场景
提供多样化教学情境模拟体验
线上充分开辟相关网络课程资源,线下开展实以“三下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劳动教育
其他
18. 您认为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中,最主要的责任主体应该是?
思政课教师
专业课教师/实习导师
企业导师
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等)
多方协同共育
19. 当前,教师开展“劳育+思政”融合教学的主要困难是?
缺乏相关培训与教学能力
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契合点尚不清晰
缺乏合适的案例与教学资源
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尚不清晰
教学工作量增大,激励机制不足
难以协调企业、社区等外部资源
其他
20. 如何有效激发职业本科学生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
将劳动表现与课程成绩、学分强挂钩
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让劳动成果可视化、可评价、有价值
与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
其他
21. 评价“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效果,您认为最重要的指标应该看?
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
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
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满意度
学生创作的有形劳动成果(报告、产品等)
其他
22. 您对当前“劳育+思政”融合教学效果的总体满意度是?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意
23. 当前的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效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评价
评价主体单一(只有教师评价)
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
评价结果未能有效反馈用于改进教学
其他
24. 推动“劳育+思政”可持续融合,最需要的制度保障是?
将融合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聘
设立专项经费支持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制定明确的教学标准与指南
其他
25. 企业、家庭、社会等主体协同育人的主要动力是?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提前选拔储备优秀人才
企业获得政府税收减免、补贴等政策激励、学校资源进行员工培训、技术研发
家庭为培养能够服务社会、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兴旺家族
社会为提升公民素质、社会治理水平
其他
26. 您认为当前“劳育+思政”融合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或误区是?
“形式主义”风险:生硬嫁接、贴标签、“两张皮”
“安全风险”:劳动过程中的意外伤害
“价值冲突风险”:理论教学与负面社会现实的矛盾
“过度融入风险”:挤压专业知识学习,引起学生反感
其他
27. 如何有效防范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存在的风险?
加强教学设计研讨,确保“有机融入”
完善安全预案与保险制度
提升教师应对学生思想困惑的能力
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及时调整
其他
28. 您对于职业本科院校更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何具体的意见或建议?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