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绿带模拟考试1
本次模拟考试时间9:00-11:00,请认真作答!
您的姓名:
您所在的事业部和部门: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60分)
1. 六西格玛项目聚集于过程进行改进,并始终围绕过程进行测量、分析与改进;在测量阶段需要绘制详细的流程图,以识别流程中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关于流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流程图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绘制,可不参照SIPOC的流程范围;
B. 通过流程图分析,识别每个操作步骤的所有输入变量,并把变量区分为可控与非可控因子;
C. 通过流程分析,根据输入变量出现的频率确定是否作为下一步的分析因子;
D. 同一流程图中可包含不同的层级;
2. 下面是DOE实验全模型与删减模型效果比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删减模型效果比全模型要好,因为R-Sq(预测)有所提升并且两者更接近了;
B. 删减模型效果比全模型要差,因为R-Sq(预测)有所提升;
C. 删减模型效果比全模型要差,因为R-Sq(调整)有所降低;
D. 删减模型效果比全模型要好,因为R-Sq(调整)所有降低;
3. 3因子2水平,复制为2的全因子实验,设置2个区组,每个增加2个中心点,请问需要多少次试验()
A. 32次;
B. 16次;
C. 18次;
D. 20次;
4. 某个产品的强度测得平均为1675,标准差为13,如果客户要求其强度为1700±50,则CP与CPK分别是多少()
A. 1.28,0.64;
B. 0.64,1.28;
C. 1.28,1.28;
D. 0.64,0.64;
5. 为了防止试验者未知的但可能会对响应变量产生的某种系统的影响,项目小组在设计运行方案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A. 重复试验;
B. 随机化;
C. 增加中心点;
D. 区组化;
6. 以下关于六西格玛项目定义阶段常用工具描述错误的是()
A. 排列图用于确定优先选择的六西格玛课题;
B. 甘特图用于项目整体进度计划与各阶段具体任务进展情况的掌控;
C. SIPOC用于确定项目的详细流程及开始与结束结点;
D. 树图用于对顾客声音的展开,将笼统的顾客需求转换成具体的CTQ要求;
7. 学习六西格玛必须要与MINITAB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关于MINITAB描述错误的是()
A. 数据分析的结果一般会输出在会话窗口中;
B. 数据窗即工作表一般默认数据是向右输入;
C. 列表头显示T代表数据是文本型;
D. 工作表同一列只允许录入同一种数据类型;
8. 关于反映分布宽度的统计量描述错误的是()
A. 标准差;
B. 方差;
C. 中位数;
D. 极差
9. 六西格玛测量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用于寻找X并确定要因;
B. 寻找X并进行初步筛选;
C. 对Y的测量系统进行确定,并导出X变量;
D. 对Y的过程能力进行评估;
10. 在测量阶段我们首先要确保测量系统的稳定与可靠,要开展GR&R分析,计量型GR&R主要评估那些统计特性()
1. 重复性;2. 线性;3. 稳定性;4. 再现性;5. 偏倚;
A. 1+4;
B. 2+3+5;
C. 1+2+3+4+5;
D. 2+5;
11. 关于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测量系统分析一般选择10个样品,样品要具有代表性;
B. 评价人重复测量零部件至少3次;
C. 随机顺序测量零件并记录测量结果;
D. 应选择至少2名操作者,同时操作者应是日常操作该仪器人员;
12. 某项目组对喷涂膜厚进行了测量系统分析,经过分析得出重复性18%,再现性为20%,测量系统误差为22%,以下关于此测量系统分析错误的是()
A. 此测量系统结果为基本可接受,可根据其重要性及改善成本决定是否需要再改进;
B. 此测量系统再现性误差大于重复性误差;
C. 再现性误差偏大说明主要是操作者本身的原因导致变异偏大,与其它无关;
D. 此测量系统还需分析其分辨率;
13. 过程能力即过程加工满足客户要求的能力,当某过程的标准差为2时,顾客给定的公差为6时,关于过程能力描述错误的是()
A. 过程能力过低,应设法尽量减少波动;
B. 由于过程分布位置与目标值不可能重合,所以此时计算的过程能力只能是潜在过程能力;
C. CP反映的是过程加工的准确度指标;
D. 过程能力一般要计算出CP与CPK,并根据计算结果综合判断改善方向;
14. 以下关于因果矩阵分析描述错误的是()
A. 用于对流程的X进行初步筛选;
B. 因果矩阵的输出为关键的顾客需求;
C. 关联等级评分为3时,代表输入仅轻微地影响输出;
D. IPO流程图是CE矩阵的重要输入;
15. 对于一个稳定的分布为正态的生产过程,计算出它的工序能力指数CP=1.65,Cpk=0.92。这时应该对生产过程作出下列判断:()
A.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且过程的标准差太;
B.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过程的标准差尚可;
C.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尚可,但过程的标准差太大;
D. 对于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情况及过程的标准差都不能作出判断;
16. 以下是油烟机三种功能特性,根据卡诺模型请识别出这三种功能分别是实现了什么质量特性()
1. 油烟机吸油烟效果;2. 油烟机吸油烟;3. 油烟机可净化厨房空气;
A. 基本质量+一元质量+魅力质量;
B. 一元质量+基本质量+魅力质量;
C. 魅力质量+基本质量+一元质量;
D. 一元质量+基本质量+无差异质量;
17. 以下关于六西格玛描述错误的是()
A.六西要玛是一种不断改进,精益求精的思想;
B.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C.聚集于问题进行改进;
D.减少过程的散布;
18. 要求过程均值=10,规格下限为8,上限为12。过程A均值=9.5、标准差=2,过程B均值=11、标准差=1;();
A. CPK(A)>CPK(B);
B. CPK(A)<CPK(B);
C. CPK(A)=CPK(B);
D. CP(A)=CP(B);
19. 针对属性类测量系统,如外观类检验等,应开展计数型MSA分析,关于计数型MSA指标描述错误的是()
A. 重复性即自身一致性,即同一人不同次数检验结果的一致性;
B. 再现性即操作者之间的一致性,即不同人评价的结果一致性;
C. 测量系统误差即所有人员评价一致性再与标准的一致性;
D. 重复性与再现性均大于90%,即测量系统可接受;
20. 以下关于过程能力指标说法错误的是()
A. CP是衡量过程短期能力的一个指数,只考虑离散程度与规格的比较,同时也考虑了偏移;
B. CPK是衡量过程短期能力的一个指数,考虑偏移;
C. PP是衡量过程长期能力的一个指数,未考虑偏移;
D. PPK衡量过程长期能力的一个指数,考虑偏移;
21. 在一次单样本t 检验中,所选置信度为90%,计算结果P 值=0.087,请问你将()
A. 不能拒绝H0;
B. 拒绝H0;
C. 不确定;
22. KJ法是的另一种说法()
A. 鱼骨图;
B. 因果图;
C. 亲和图;
D. 柏拉图;
23. 以下关于假设检验描述错误的是()
A. 对于一些未知事实的陈述或声明;
B. 统计假设是对总体特性(例如均值,方差和比例)的声明或陈述;
C. 假设检验为我们的决策将一个实际问题转换成一个统计问题;
D. 是基于具有高风险的主观意识判定,最终的结果存在风险;
24. 关于方差分析ANOVA分析思路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当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不相上下时,表明误差主要是来自于因子的不同水平;
B. 当随机误差小于系统误差时,表明误差主要来自于因子的不同水平;
C. 当组间误差与组内误差进行比较,得到F统计值,当F值大于临界值,表明因子是显着的;
D. 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alpha时,表明,表明因子是显著的;
25. 为了判断冲压车间A车床生产的集烟罩变异性是否比B车床生产的变异性更小,各抽取25个集烟罩后,测量并记录了其宽度的数值,发现两组数据都是正态分布。下面应该进行的是()
A.双样本等方差检验;
B.两样本T检验;
C.两样本配对差值的T检验;
D.ANOVA检验;
26. “公司的总体终检合格率在过去几个月大幅度下降”,这是某六西格玛项目的问题陈述,关于六西格玛项目陈述以下说明不正确的是()
A. 问题现状描述时不应包含解决方案;
B. 问题现状描述不应包含原因;
C. 此问题虽未定量描述,但已经让人准确把握问题的严重度;
D. 此问题陈述没有包含问题的影响陈述;
27. 以下关于回归预测的置信区间与预测区间描述错误的是()
A. 置信区间是对于一个给出的X均值,Y的平均值的分布区间;
B. 置信区间是对于一个给出的X均值,Y值的分布区间;
C. 预测区间是对于一个给出的X值相应的个别Y值的区间;
D. 预测区间比置信区间宽;
28. 以下关于相关系数描述错误的是()
A. R取值范围从-1到1,即-1≤R≤1;
B. R=-1意味着一个完全负线性相关;
C. R=1意味着一个完全正线性相关;
D. R=0意味着无相关;
29. 为了比较A、B、C三种催化剂对硝酸氨产量的影响,在三种催化剂下,各生产了6批产品。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后,得到结果如下所显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三种催化剂效果无显著差异;
B. 由于P值小于0.05,三种崔化剂存在显著差异;
C. F值为11.23,判断三种崔化剂应该没有显著差异;
D. R-sq表示误差占总波动的比例;
30. 在使用双样本T假设检验时,需要几个假定,以下关于假定描述错误的是()
A. 两个样本应是成对数据;
B. 两个样本数据符从正态分布;
C. 两个样本要具有可比性;
D. 两个样本相互是独立的;
31. 在六西格玛项目中,会用到很多统计分析工具,这些统计分析工具大部分是基于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以下关于正态分布说法错误的是()
A. 正态分布可用均值与标准差来描绘;
B. 标准的正态分布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分布;
C. 平均值加3倍的标准差的累计概率是99.73%;
D. 任一正态分布都可以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
32. 以下关于DOE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 实验设计在选择因子时可应尽量适当或者越少越好,因为因子越多试验次数越多;
B. 在设定因子水平时,水平应尽可以拉大,这样才能检验出因子的显着性;
C. 当因子数在5个及以上时可用部分因子设计,因子在5个以内时可用全因子试验设计;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3. 六西格玛项目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因此我们在选择项目时就关注项目是否有价值和有意义,以下关于项目选择正确的是()
1.要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项目目标要考虑团队现有实际能力;
3.支持顾客满意的改善;
4.要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A. 1+2;
B. 1+3+4;
C. 2+3+4;
D. 1+3;
34. 假如工程的平均与规格的中心一致时,6SIGMA水准意味的什么()
A.10亿次的缺陷发生机会中发生2次缺陷;
B.100万次的缺陷发生机会中发生3.4次缺陷;
C.100万个部品中发生2个不良;
D.10亿个部品中发生2个不良;
35. 每个六西玛项目都应该是可管理的,这也是六西格玛项目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以下关于可管理的六西格玛项目描述正确的是()
1. 欲解决的问题应清晰且可测量;
2. 六西格玛项目在定义阶段就要定义评判好与坏的标准及测量方法;
3. 六西格玛项目范围应清晰可控;
4. 项目应得到管理层的支持与批准;
5. 六西格玛项目最好应在3-6个月左右时间完成;
A. 1+2+4+5;
B. 1+3+4+5;
C. 1+3;
D. 1+2+3+4+5;
36. 某六西格玛项目对产品合格率提升做了DOE实验,实验因子是催化剂与浓度,得到结果如下,以下对2个因子的效应描述正确的是()
A. 浓度的主效果是12,催化剂主效果是-4,因此确定浓度比催化剂影响要大;
B. 催化剂主效果是-12,浓度的主效果是4,催化剂比浓度对良率影响要大;
C. 催化剂与浓度的主效果没有显着差异;
D. 主效应图斜度越小表示主效果越大;
37. DOE分析主要有五大步骤,第一步是拟合选定模型,以下关于第一步分析错误的是()
A. 首先分析方差表中主效应P值,P值小于0.05,表明模型有效;
B. 分析模型是否有失拟及弯曲,当P值小于0.05,表时模型没有失拟及弯曲现象;
C. R-Sq与R-Sq(调整)值要求越大并且越接近越好;
D. S标准差要求越小越好,越小误差越小;
38. 以下关于控制阶段描述正确的是()
A.控制阶段主要是对改善措施进行再验证过程;
B.控制阶段主要是对关键改进X进行持续监控和测量;
C.控制阶段不需要重新制定控制计划;
D.控制阶段结束意味着项目组可以停止改进;
39. 分率辩为V的部分因子实验,主因子的影响效果与什么混淆在一起()
A. 四阶交互作用;
B. 三阶交互作用;
C. 二阶交互作用;
D. 五阶交互作用;
40. 用于评价一个因子在多水平下的变化导致输出变量的平均值变化的指标是()
A. 主效应;
B. 交互效应;
C. 回归系数;
D. 平均值;
41. 一位工程师每天收集了100~200件产品,每天抽样数不能保证相同,准备监控每天不合格品数,他应当使用以下哪种控制图()
A. u;
B. np;
C. c;
D. p;
42. 某车间冲压件的高度是关键质量特性,确定数据收集样本量为6PCS,抽样间隔是1.5小时,数据类型为计量型,请判断该过程适用于什么控制图()
A. 适用于均值与极差控制图,不适用于均值与标准差控制图;
B. 适用于均值与标准差控制图,不适用于均值与极差控制图;
C. 均值与极差和均值与标准差都适用无差别;
D. 均值与极差和均值与标准差都不适用,应用P;
43.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产品质量特性落在大于(U±3σ)一侧的概念是0.27%;
B. 处于受控的过程中,只有普通原因没有特殊原因;
C. 过程中只有普通原因没有特殊原因时产品的合格率可以达到100%;
D. 统计稳态下,过程不会产生不合格;
44. 控制图是其随着时间推移来跟踪过程的能力,它依据什么统计原理()
A. 6西格玛原理;
B. +/-3SIGMA原理;
C. 中心极限定理
D. 假设检验
45. 小概率事件原理阐述的是:小概率事件()
A. 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B. 在一次试验有可能不发生;
C. 在多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D. 在多次试验中不发生;
46. 对于每天抽检数量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合格率控制图,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控制限就会变成城墙形状;
B. 当子组变化在平均值±25%以内时,可以取子组平均值计算控制限;
C. 控制限是一条直线,否则就不是控制图;
D. 属于计数型控制图一种,且数据为二项分布;
47. 粘胶项目组在分析阶段计划对温度因子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是否对粘胶强度有显着的影响,计划在60、70、80度分别进行试验,应使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A. ANOVA分析;
B. 单样本T检验;
C. 多元回归分析;
D. 双样本T检验;
48. 在分析Xbar-S控制图时应()
A. 先分析Xbar图,然后再分析S图;
B. 先分析S图,然后再分析Xbar图;
C. Xbar图和S图无关,应单独分析;
49. 某零部件采购周期的平均值是50,标准差是5,如果采购周期超出60天认为不合格,那么合格率是()
A.68.3%;
B.84.1%;
C.95.4%;
D.97.7%;
50. 加工某一零件,需经过三道工序,已知第一、二、三道工序的不合格品率分别是2%,3%,5%,且各道工序互不影响,则流通合格品率RTY=()
A. 0.969;
B. 0.097;
C. 0.699;
D. 0.903;
51. 在测量系统分析中,不同评价人使用一件测量设备,对同一零件的某一个特性进行多次测量平均值的变差,称为()
A. 重复性;
B. 线性;
C. 准确性;
D. 再现性;
52. 以下关于假设检验的目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假设检验在分析阶段主要用来确定要因;
B. 假设检验在改善阶段主要用来验证改善方案是否有效;
C. 假设检验在分析阶段主要用来对因子进行初步筛选;
D. 假设检验在控制阶段重要用来确定重大变化发生的时间;
53. 某化工厂为了验证合成氨时温度是否显着影响得率,在4种不同温度下分别完成了4组实验,通过ANOVA分析,结果如下,结果中因子均方和MS为()
A.11.48;
B.28.02;
C.2.26;
D.4.44;
54. 下面是Y和X成对数据的散点图和相关性分析结果:Y和X的pearson相关系数=-0.964,P值=0.000,能够得出的最确切的结论为()
A.X是Y的重要影响因素;
B.两组数据有较强的因果关系;
C.两组数据有很强的相关性;
D.目前无法得出任何结论,只有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
55. 采购管理部分析两家备选供应商,目标是选择其中一家采供周期比较稳定,在开展分析前需建立备择假设,下列关于备择假设正确的是()
A.u1=u2;
B.u1≠u2;
C.方差1=方差2;
D.方差1≠方差2;
56. 关于实验设计中的混杂结构,意思是()
A. 混杂了实验数据;
B. 主因子的影响可能与交互作用的影响混合在一起;
C. 一种因子组合的试验至少被重复做两次才会有混淆;
D. 三因子的交互作用不能被测量;
57. 我们在进行试验的时候有时会因为单元间的差别而带来试验的误差,为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应对试验运行进行();
A. 重复试验;
B. 随机化;
C. 增加中心点;
D. 区组化;
58. 通常我们所说六西格玛质量水平对应3.4ppm,是考虑了过程输出质量特性的分布中心相对目标值()偏移。
A. 没有;
B. 有0.5σ;
C. 有1σ;
D. 有1.5σ;
59. 六西格玛追求将缺陷发生概率降到最低,过程该如何做到实现()。
A.只需解决均值偏移的问题即可;
B.只需解决波动大小的问题既可;
C.需要同时解决均值和波动的问题;
D.过程需有足够的数据;
60. 假如已知某总体的标准差为2.从这个总体中抽样,每次抽样的样本数为4,那么样本均值的标准差为 ()
A. 4;
B. 2;
C. 1;
D. 0.5;
多选题(每题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61. 下列哪些属于变异源分析的产品间变异?()
A.部件之间的变异;
B.人员之间的差异;
C.材料批次间的差异;
D.设备之间的差异;
62. 丰田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是和()
A.价值流;
B.准时化;
C.自働化;
D.防浪费;
63. 下列情况中可以判异的有()
A.连续排列的5个点中有4个点(同一侧)距离中心线超过1σ;
B.连续排列的15个点都位于距离中心线1σ范围内(任一侧);
C.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
D.连续3点递增或递减;
64. 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A.重复试验;
B.随机化;
C.区组化;
D.增加中心点;
65. 在两水平因子试验时,增加若干个中心点的优点是()
A.可以估计试验误差;
B.检验模型的弯曲性;
C.确定是否产生失拟现象;
D.可以发现残差是否变差;
66. 宏观流程图(SIPOC)能令员工了解企业的宏观业务流程是由于:()
A.它描述了每个详细流程;
B.它确认过程之顾客;
C.它确认过程之供方;
D.它阐明过程的结果;
67. 界定阶段(Define)是六西格玛DMAIC项目过程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包括:()
A.确认顾客要求和确定过程;
B.更新和完善项目特许任务书;
C.确定项目度量指标;
D.明确问题的主要原因;
68. 在六西格玛推进过程中,高层管理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有()
A.确定企业战略;
B.参与六西格玛项目选择;
C.计算六西格玛项目收益;
D.制定企业整体的六西格玛实施计划;
69. 在芯片生产车间,每天抽8块芯片检查其瑕疵点个数。为了监测瑕疵点数,对于控制图的选用,下列正确的是()
A.使用C控制图最方便;
B.也可以使用U控制图,效果和C控制图相同;
C.也可以使用p控制图,效果和C控制图相同;
D.使用np控制图,效果和C控制图相同;
70. 对于PFMEA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过程只有一个失效模式;
B.增加检测手段一般可以降低故障检测难度;
C.降低风险发生的频度需要清除造成故障的原因;
D.过程控制方法决定了失效的严重度;
71. 以下关于过程能力CP、CPK分析描述正确的是()
A.过程能力分析是在过程稳定受控的情况下进行计算;
B.一般在过程能力分析时首先应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后可计算过程能力;
C.当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时,可选择统计-正态过程能力进行分析;
D.CP反映是无偏短期过程能力,CPK反映是有偏短期过程能力;
72. 以下关于相关及回归分析描述错误的是()
A.相关分析建立关于因变量与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估计方程式;
B.回归分析是量化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程度;
C.相关系数(R)有时又称为皮尔森相关系数;
D.相关就意味着因果,表明两个变量间存在的关系;
73. 下面是对不良率进行DOE分析中的一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主效应是显着的;
B.响应变量有明显弯曲趋势;
C.响应变量的拟合有明显失拟;
D.我们所选定的模型总的效果是显着的、有效的;
74. DOE分析一般要经过五个步骤,以下关于DOE分析描述正确的是()
A.第一步是拟合选定模型,看拟合的模型是否有效;
B.第二步是判断模型是否需要改进,如果需要改进再返回第一步;
C.第三步是建立残差诊断,看残差是否正常;
D.第四步是对模型进行分析与解释,主要开展图形分析;
75. 以下关于定义阶段常用工具的描述,正确的有()
A.排列图用于确定优先选择的改善课题;
B.甘特图用于项目整体进度计划与各阶段具体任务进展情况的管理;
C.SIPOC用于确定项目所涉及范围以及详细流程;
D.树图可用于对VOC的展开,将模糊不可测量的顾客需求转换成具体可测量的CTQ;
76. 关于控制图要求总体特性值服从的分布,以下正确的是()
A.计点值控制图总体特性值服从泊松分布;
B.计件值控制图总体特性值服从二项分布;
C.计数值控制图总体特性值服从正态分布;
D.计量值控制图总体特性服从正态分布;
77. 某六西格玛项目在改善玻璃外观不良项目——漏点,通过测量阶段找到了影响漏点主要是丝印过程工艺参数,主要是粘度、厚度、丝印速度,以下关于分析阶段使用方法描述正确的是()
A.运用假设检验逐一对各关键因子进行验证,确定显着因子;
B.可以直接做DOE实验,来寻找显着因子及确定各影响是如何影响Y的,并确定各因子对Y的影响系数及方程式;
C.可以通过测量系统分析来进行原因验证,从而确定影响Y的主要因素;
D.在分析阶段可能运用FMEA工具,通过严重度、发生度、探测度打分,最终风险系数值大的就是显着因子;
78. 某项目改善组在改善灶具进气管焊接漏气问题,漏气指的是泄漏量超过目标上限值,团队成员认为导致漏气原因是焊接工序的电流问题,为此项目组想验证电流是否是显着因子,以下关于分析方法最恰当的是()
A.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电流焊接进气管(比如电流设定为50、55、60、65),做一元方差分析来验证是否是显着因子;
B.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电流焊接进气管,各焊接20根,来做双比例假设检验,看不同电流下漏气不良率有无显着差异;
C.可以调节不同电流来看泄气量的变化,运用相关性及一元回归分析,来判定电流对漏气性是否存在相关及是否是显着因子,如果是显着因子可以建立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D.可以使用配对T检验,看不同电流是否有显着差异;
79. 某六西格玛项目为电机匝间短路不良改善项目,在M阶段对测试匝间测量系统进行了评估,选择了40个电机,其中20个有匝间短路现象,20个合格品,同时选择了2台设备,每台设备对40个电机各测试了3次(使用盲测法),以下关于测量系统分析描述正确的是()
A.可以判断不同人员测量误差即再现性误差;
B.可以判断同一设备测试三次的误差即重复性;
C.可以判断不同设备之间的误差即再现性;
D.Minitab分析结果人员误差偏大,说明误差主要来自于不同设备之间的,也就是设备之间误差存在较大差异;
80. 以下关于六西格玛描述正确的是()
A.定义阶段主要是定义Y;
B.测量阶段主要是测量X;
C.分析阶段主要是分析X;
D.控制阶段主要是控制X;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