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公益广告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说明:本问卷匿名填写,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感谢您的参与!
1. 您的年龄段:
00后(18-23岁)
90后(24-33岁)
80后(34-43岁)
70后(44岁以上)
2.您最近5年观看春晚的完整度:
全程观看
看部分节目
只看语言类/歌舞类
仅刷短视频片段
完全不看
3. 您接触春晚公益广告的主要渠道(多选):
电视直播
微博/微信
抖音/快手
B站/小红书
户外广告
他人讨论
4. 请选择您印象最深的春晚公益广告(单选):
《妈妈洗脚》(1999)
《筷子篇》(2014)
《时光倒流篇》(2016)
《可爱的中国》(2019)
《一声爸妈,就是过年》(2021)
《回家-系列篇》(2013)
5.您对近几年春晚公益广告中哪些元素有印象?
农村留守儿童
城市打工人
军人,医生等特殊职业群体
传统文化符号(剪纸,刺绣等)
明星代言人
6. 早期(2010年前)vs 近年(2020年后)广告对比:您认为哪种更打动您?
早期(理性说服,如"节约用水")
近年(感性故事,如亲情叙事)
无差异
7.您会主动传播春晚公益广告吗?
转发社交媒体
向亲友推荐
参与话题讨论
从不分享
甚至反感转发
8. 广告后您的实际行为(多选):
无行动
捐款/捐物
参与志愿活动
改变生活习惯(如节水)
仅情感共鸣
9. 近年广告的情感强度您是否舒适?(1-5分,1=过度煽情,5=恰到好处)
10. 您认为以下问题有多严重?(1-5分评分)
哭戏/慢镜头过多
故事脱离现实(如农民工开豪车回家)
价值观单一(总聚焦家庭忽略社会议题)
明星参演削弱真实性
11.您对"催泪套路"的态度:
依然感动
已经麻木
觉得虚假
反感但理解创作意图
12.您认为春晚公益广告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的主因是(多选):
情感过于刻意
故事脱离现实
缺乏参与感(如不能互动)
重复性过高
13. 您希望广告如何平衡"老年与年轻观众"需求?
分版本投放
加入Z世代元素(如国潮/元宇宙)
保持传统即可
14. 您最期待哪些创新形式的广告?(多选)
互动广告(AR扫码/分支剧情)
用户共创内容(UGC征集)
科幻视觉(如AI生成)
纪实短片(真实人物跟拍)
15.您认为春晚公益广告的实际效果更体现在?
唤醒社会关注
促进具体活动(如捐款)
塑造国家形象
情感共鸣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