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00后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
1. 您的性别:
男
女
2. 您的年龄段:
15~20
21~25
3. 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4. 您的专业类别
人文社科类(如民族学、汉语言文学)
理工类(如计算机、化学)
艺术类(如美术、音乐)
经管类(如经济学、市场营销)
其他(请注明)
5. 您大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频率是:
从未参与
1次
2-3次
4次以上
6. 单次社会实践的时长通常为
3天内(短期体验)
1-2周(集中实践)
1个月及以上(长期实践)
碎片化参与(如周末志愿服务)
7. 您参与过的社会实践类型包括
志愿服务类(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赛事服务)
乡村振兴/边疆治理调研类(如民族村寨产业调研、基层治理走访)
专业实习类(如企业见习、实验室实践、教育实习)
创新创业类(如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公益创业)
红色教育类(如红色基地研学、党史宣讲)
其他(请注明)
8. 您的社会实践主要通过什么渠道参与?
学校统一组织(如“三下乡”团队、学院实践项目)
校内社团/民族协会推荐(如民族文化研习社、边疆治理协会)
自主报名(如社会机构招募、家乡实践项目)
其他(请注明)
9. 您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原因是
提升综合能力(沟通、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
丰富简历,为升学/就业积累经历
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如助力边疆发展、传承民族文化)
专业学习需要(课程实践要求/专业技能应用)
兴趣驱动(对实践主题好奇/想尝试新事物)
学校学分要求
其他(请注明)
10. 您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后,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
跨文化沟通能力(如与不同民族/地区人群交流)
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如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抗压与应变能力(如应对实践中的突发问题)
组织策划能力(如协调团队、设计实践方案)
新媒体技能(如拍摄剪辑、数据分析、文案撰写)
其他(请注明)
11. 除能力提升外,实践对您的认知或情感有哪些影响?
更了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
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理解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
明确了未来职业方向(如扎根基层、服务民族地区)
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其他(请注明)
12. 您在参与社会实践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优质实践项目少,可选主题单一
实践内容与专业关联性弱,流于形式
缺乏专业指导(如教师全程参与、行业专家培训)
实践成本高(交通/住宿费用负担重,尤其边疆地区)
时间安排冲突(与课程/备考/实习冲突)
多民族团队协作中存在沟通障碍(如语言、文化差异)
实践成果难以转化(如报告存档、项目未落地)
其他(请注明)
13. 您希望学校如何优化社会实践项目?
增加民族文化传承类/边疆治理类优质项目(如非遗创新、跨境实践)
加强实践与专业结合(如按专业定制实践课题)
提供更多经费补贴(尤其针对边疆地区实践的交通/住宿)
配备专业教师+行业导师全程指导(如民族学专家、基层工作者)
完善学分认定机制(明确不同实践类型的学分换算标准)
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如对接政府/企业,推广实践成果)
其他(请注明)
14. 您认为“0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