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竞争中的博弈行为与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1. 您的性别:
2. 您的年级:
3. 您的家庭所在地:
4.

您的家庭年收入范围:

5.

是否辅修第二专业:

6.

参与科研项目/竞赛次数:

7.

学业竞争行为与策略选择

  • 很不同意
  • 不同意
  • 一般
  • 同意
  • 很同意
我会优先选择“给分高”但内容简单的课程,而非挑战性课程。
选课时会刻意避开竞争激烈的热门课程。
我从不向同学透露自己参加的课外补习班或购买的教辅资料。
在小组作业中,我会保留关键解题思路以确保个人贡献更突出。
每天都有坚持课外学习。
我每天课外学习时间超过课堂时间。
有积极地参加竞赛/考证。
参加竞赛/考证的主要目的是在保研评选中超越同学。
当发现某门课程竞争过于激烈时,我会调整学习策略(如转选其他课程,选择其他任课老师)。
过去一年中,我的竞争策略因政策变化(如保研规则修订)发生显著改变。
8.

制度设计的调节效应*

  • 很不同意
  • 不同意
  • 一般
  • 同意
  • 很同意
奖学金名额固定且稀缺(如前5%),导致我必须采取“排他性竞争”(如隐藏个人学习状况、拒绝合作)。
如果奖学金评选引入“合作贡献积分”(如团队项目得分),我会更愿意分享学习资源。
当前奖学金评价过度依赖考试成绩,迫使我放弃兴趣课程而选择“水课”刷分。
保研资格与科研竞赛绑定,导致我不得不参与低质量“刷奖”行为。
保研面试占比提高能减少我对绩点的过度依赖。
学校推行的“保研补偿计划”(如贫困生专项)能缓解弱势群体的竞争焦虑。
教师采用绝对评价(如达到85分即A)而非相对排名,我会更关注能力提升而非击败他人。
课程容量限制(如仅开放50个名额)加剧了选课时的恶性竞争。
过程性评价(如课堂展示占比40%)比期末考试更能减少我的应试策略(如考前突击)。
动态学业预警(如GPA低于3.0时触发辅导)能降低我的焦虑性竞争行为(如过度补习)。
学校提供“竞争退出通道”(如允许重修不计入排名),我会更敢于挑战高难度课程。
9.

您所在班级中,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更倾向于:

10.

当您发现周围同学都进行课外补习时,通常会:

11.

导师是否曾建议您采取以下策略?

12.

导师对竞争的态度:

13.

在团队活动中,资源分配通常通过:

14.

心理健康与行为代价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一般
  • 符合
  • 很符合
我会因担心被同学超越而失眠或食欲不振。
考试周期间出现心悸、手抖等躯体化症状。
感觉学习像“机械刷分”,失去求知乐趣。
产生过“躺平”或放弃竞争的念头。
因过度竞争导致与朋友/家人关系恶化。
过去一年中因心理问题寻求过专业帮助。
15.

您是否注意到同学中某种流行趋势

16. 这种某种流行趋势是
17.

您认为是否需要调整的竞争政策

18.

您认为需要调整的竞争政策是?

19.

您在大学学习中是否有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经历

20. 标题
  • 很不同意
  • 不同意
  • 一般
  • 同意
  • 很同意
您对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感到愉悦
您在大学学习中有许多合作实现“共赢”的经历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