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名额固定且稀缺(如前5%),导致我必须采取“排他性竞争”(如隐藏个人学习状况、拒绝合作)。
如果奖学金评选引入“合作贡献积分”(如团队项目得分),我会更愿意分享学习资源。
当前奖学金评价过度依赖考试成绩,迫使我放弃兴趣课程而选择“水课”刷分。
保研资格与科研竞赛绑定,导致我不得不参与低质量“刷奖”行为。
学校推行的“保研补偿计划”(如贫困生专项)能缓解弱势群体的竞争焦虑。
教师采用绝对评价(如达到85分即A)而非相对排名,我会更关注能力提升而非击败他人。
课程容量限制(如仅开放50个名额)加剧了选课时的恶性竞争。
过程性评价(如课堂展示占比40%)比期末考试更能减少我的应试策略(如考前突击)。
动态学业预警(如GPA低于3.0时触发辅导)能降低我的焦虑性竞争行为(如过度补习)。
学校提供“竞争退出通道”(如允许重修不计入排名),我会更敢于挑战高难度课程。